却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判罚—

日期: 栏目:法甲直播 浏览:25 评论:0

  

  北京国安与贵州智诚发生了门线悬案,虽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,但中超何时引进门线技术还是没有一个进程表。 新华社发

  原标题:“门线技术”何时能够落地中超

  “误判,是足球魅力的一部分”,这句话,在足球世界里广为人知,甚至被认为应该顺理成章地接受。只是当明显的误判出在自己支持的球队身上时,大家的心情可能就不一样了,所以以己推人,这样的事情自然是越少越好。现在,2017中超联赛才进行到第二轮,却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判罚——北京国安在客场挑战贵州智诚的比赛中,国安在伤停补时阶段的那次射门,到底应不应该判罚进球?当值主裁认定的是此球并没有进!

  门线悬案又现江湖

  北京客场挑战贵州的比赛进行到第91分钟,国安外援伊尔马兹右路送出传中球,国安边后卫李磊在对方禁区内跳起头球攻门,皮球被贵州智诚门将苏渤洋抱住。此时,通过电视转播画面截图仔细观看苏渤洋的站位,可以发现他双脚已经站在了门线之后,而抱住皮球时整个身体似乎也都在门里了。单纯从守门员技术角度而言,苏渤洋的这次站位可以说有严重失误,但当值主裁判石祯禄认为皮球并未整体过线,因此不存在国安进球一说。

  “这么明显的球,肯定进了啊!”在不少体育论坛上,很多国安的球迷这样留言;而一些非国安的支持者,也表示就事论事,“感觉这球真的是进了”;当然,也有一些人强调由于转播机位的问题,无法看到球门线往下垂直的瞬间画面,因此不足以界定那一刻皮球是否整体越过了球门线。

  怎么破?

  鹰眼系统+底线裁判

  事实上,在世界足坛历史上,门线悬案不断,最著名的就是英格兰在1966年世界杯决赛中的进球。争议是足球比赛的一部分,但毕竟被伤害的一方代价太大,因此足球界很早就开始讨论门线技术,并在2010-2011年欧洲冠军联赛中开始使用,之后2013年联合会杯、2014年巴西世界杯、2016年欧洲杯也陆续启用了这项技术,欧洲的英超、德甲等主流联赛同样使用该项技术。

  所谓“门线技术”,一般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鹰眼系统,二是底线裁判,两者互相配合,再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当值主裁判,帮助主裁判做出尽可能准确、及时、公正的判罚。

  中国足协反应不积极

  尽管“门线技术”看来已经是大势所趋,但中国足协对此的反应并不积极,甚至并没有直接对此表态——目前所谓一些模棱两可的足协“态度”,大都没有注明准确的信息来源——这是为什么?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。

  首先,裁判人手不足是个大问题。如同适龄高水平球员太少,在客观上导致目前中国足球运动员“奇货可居”收入暴涨一样,如今国内具备执法中超、中甲比赛能力的裁判员也不多,而且整体级别偏低。以上赛季为例,在中超裁判60人、中甲裁判60人,总共120名裁判之中,除了7名国际级主裁判、9名国际级助理裁判外,绝大多数是国家级裁判。一位裁判专家对此表示:“欧足联的底线裁判都是具备主裁判执法能力的优秀裁判员,助理裁判不能胜任底线裁判。而我们国内的优秀裁判员数量非常有限。”

  其次还有经费方面的考虑。目前执法中超联赛的主裁判酬劳是每场1万元,两名助理裁判员各获5000元。如果中超联赛每场增加两名“底线裁判”,即便参照助理裁判的标准,全年240场比赛就要增加240万元费用,除此以外,还要支付多出的这两名底线裁判员的机票、住宿、伙食等,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在国际足联的数据表上,在一座球场上安装鹰眼的花费是12万欧元到20万欧元,当然,一旦安装,还得准备好随时调试、维护好这一整套系统,而这都需要花钱。

  第三,门线技术也不是万能的。“鹰眼”系统开发商自己便声明,这套系统99%有效,但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。该系统的发明者保罗·霍金斯还表明,想要准确判断足球是否过门线,足球的25%必须被摄像机可见,若是完全被遮挡,则无法运用该系统做出判断。

  最后,中国足协向来信奉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理念,既然国际足联并没有严格要求各会员协会必须引进门线技术,那么中国足协就觉得没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“自我加压”了。

  本报记者 李志刚

却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判罚—

却已经出现了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判罚—

评论留言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